为全面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学院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一流的应用型大学”战略目标,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科教融汇与产教融合,突出人工智能融合赋能,优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学院决定启动2025版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工作。现就有关事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以本为本”,围绕学院发展目标,深化“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应用型本科教育新模式,增强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能力素质需求为导向,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主要任务与要求
本次调整工作聚焦以下重点任务:
1.聚焦新兴方向,更新专业内涵
对2025级新增设专业方向的金融工程(量化金融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含智能电子方向、集成电路方向)、机械工程(数智化设计与制造方向)、建筑学(数智城乡更新与设计方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先进功能材料方向)、旅游管理(含数智运营方向、国际文旅方向)等6个专业,相关二级学院需充分论证其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制定出符合专业认证标准、体现方向特色的完整培养方案,确保新方向人才培养的高起点、高标准,财务管理(ACCA)不再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迭代通识必修,提升AI素养
原通识必修课程中语言工具类课程《写作与表达》课程(1学分)内容调整为AIGC赋能写作与表达,课程名称迭代升级为《人工智能应用导论》(2学分),将通用表达能力、专业写作表达训练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实施教学,训练学生的人工智能伦理认知、逻辑思维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AIGC技术应用素养,提升写作表达能力和人工智能面向不同专业领域的创新思维。
3.优化通识选修,培养工程人才
通识选修课程按模块设置,实行“1+X模式”:即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应在“①科技创新”模块至少选修1门课程,理工类专业学生应在“②人文创新”模块至少选修1门课程;所有学生在“③艺术修养、④社会责任、⑤国际视野”每个模块至少选修1门课程;学生额外取得的①和②模块学分可以用于替换其他3个模块不满足的学分。“人文创新”“科技创新”类跨学科实践通识选修课程由学院“未来技术与学习工场”综合实践与创新平台负责组织实施教学,强化“问题导向、任务驱动”为核心的实践育人,着力培养学生在真实工程任务中的综合应用能力,支撑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课表单独编排。
4.推动AI融合,实现全面覆盖
全面启动人工智能交叉融合课程升级计划。各二级学院须为所属的每个专业遴选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人工智能技术与内容的深度融合与改造升级。
(1)课程遴选原则:应选择受众面广、基础性强、与人工智能结合潜力大的专业基础课。隶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不同专业可选择相近课程,升级为同一门人工智能交叉融合课程,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2)升级核心要求:
课程名称:应反映智能化升级特征,例如可采用“智能+”、“人工智能与+”、“智慧+”等前缀或后缀进行重新命名(如《智能会计基础》、《人工智能与XX应用》);
教学大纲:必须同步进行全面修订。大纲应明确课程融入人工智能元素的教学目标、新增的智能化教学内容(如AI技术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场景、智能算法工具的使用、伦理思考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智能化改造(如引入AI工具完成课程项目)、以及考核方式的相应调整;
目标达成:实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与专业领域智能化应用教育的有机结合,确保每个专业的学生都能接触到至少一门经过人工智能融合赋能的专业课程,全面提升其智能素养与跨界融合能力。
三、组织实施与进度安排
1.加强组织领导:各二级学院成立培养方案调整工作小组,院长负总责,组织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深入开展调研论证,确保方案修订质量。
2.强化调研论证:广泛吸收行业企业、同类院校专家意见,深入研究产业需求的动态变化和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
3.明确时间节点:各学院应于2025年10月10日前完成培养方案初稿(含新增方向方案及智能赋能课程大纲)的制订与二级学院院内评审工作,并提交至教务部。
4.规范文稿格式:修订后的培养方案需严格按照教务部提供的模板和要求进行撰写,确保格式规范、内容严谨。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纲领性文件。请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保质保量完成本次修订工作。